论坛首页>>社会与法>>湖南湖北是指什么湖

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
wenquxing
等级:VIP会员
头衔: 新手上路
星数:
帖数:4
精华:0
互动积分:14
消息:
  查看资料
发布于:2022-02-17 19:08
字体大小: 1#

湖南湖北是指什么湖

湖南省、湖北省中的“湖”指的是洞庭湖。
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,跨湘、鄂两省。包括荆江河段以南,湘、资、沅、澧四水控制站以下的广大平原、湖泊水网区。洞庭湖南近湘阴、益阳,北抵华容、安乡、南县,东滨岳阳、汨罗,西至澧县。在北纬27°39′~29°51′;东经111°19′~113°34′之间。

ac4bd11373f0820211640faeb44d01e8a9641bed.jpeg

上图_ 湖南、湖北,标黑处为洞庭湖

长江穿过三峡之后,受到沿岸山势所阻,蜿蜒辗转,水系交错。充沛的水量汇集在地势较低的区域,形成了湖泊。在为数众多的湖泊中,位于华中的一个湖泊尤为特殊,它总面积2579.2平方公里,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。以它为中心,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楚文化。以它为名,诞生了湖南和湖北的名称,那么这个湖泊到底是哪个呢?

《湘妃庙记略》称:“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,以其为洞庭之庭,故曰洞庭。后世以其汪洋一片,洪水滔天,无得而称,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。”这一具有神话色彩的“洞庭山”,就是现今的君山岛,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相呼应,这个湖泊故此得名“洞庭湖”。

洞庭湖的前世今生远古地质的活动,造就了洞庭湖。受燕山造山运动影响,造成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断裂凹陷,在喜马拉雅运动以及随后的地质变化中,洞庭地区再次全面下沉。而长江水系的松滋、太平、藕池、调弦等四水以及洞庭湖水系湘、资、沅、澧等四江在此集聚积淀,形成了1878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平原。

洞庭湖。古称云梦、九江和重湖,它北连松滋、太平、藕池、调弦等“长江四口”,西接沅江和澧江,南承湘江和资江,东由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。北魏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指出:湘、资、沅、澧“凡此四水,同注洞庭,北会大江”,当时“湖水广圆五百余里,日月若出没于其中”。时至唐宋,洞庭湖不断向西扩展,《巴陵志》有云:“洞庭湖在巴丘西,西吞赤沙,南连青草,横亘七八百里,”“八百里洞庭”就此蜚声海内。

0b55b319ebc4b745253f1cd4304ae41288821581.jpeg

云梦之争历代学者对洞庭湖古称“云梦”,争议不休,各执一词。“云梦”一词最早出于《左传》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《子虚赋》中提及“楚有七泽”,其中“云梦者方八九百里。”一时间云梦成为洞庭湖的代名词。不过,对云梦的解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。

一是“跨江说”。这种观点认为长江中游横跨南北的两处湖泽合称为云梦泽。西晋史学家杜预明确提出:“江南为云,江北为梦。”《汉阳志》也有类似记载:“云在江之北,梦在江之南。”时移魏晋,受自然条件影响,江北梦泽逐渐干涸,形成众多湖泊陂池,江南的云泽未受影响,冠以“洞庭湖”之名。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多人的支持,至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。

二是“江北说”。两汉三国时期的社会主流公认云梦位于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。《史记》记载:“江陵故郢都,西通巫、巴,东有云梦之饶。”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水经注》均持这种观点。赤壁之战前夕,曹操曾在此驻泊操练水军。

三是“地名说”。湖北孝感市安陆附近在西魏时曾设县云梦,诗仙李白羡慕《子虚赋》中描写的情景,曾在此隐居。

622762d0f703918f75b357be518adc9258eec4a5.jpeg

洞庭湖的水文功能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,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。据测量,它与湘、资、沅、澧四水以及“长江四口”总面积达3879.2平方公里。河湖总容量达220亿立方米,其中湖泊容量178亿立方米,河道容量42亿立方米。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量3018亿立方米,是鄱阳湖的3倍、太湖的10倍。凭借这样的吞吐水量,洞庭湖一举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调节湖泊。

当长江上游形成洪峰,流经“长江四口”时,洪峰水位明显高于洞庭湖水位,部分洪水向南分流,注入洞庭湖,洪峰得以削减。当长江洪峰过境后,处于高水位的洞庭湖经城陵矶出流长江,保证了下游在枯水期的水位,起到了削峰蓄洪、调节水位的功能。由于洞庭湖的存在,屡次化险为夷,缓解了洪峰对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威胁,使其平安渡汛。

111.jpeg

洞庭湖的文化功能春秋战国时期,楚国先民自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,迁徙到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周边地区。楚人南迁之后,在原先的黄河文明基础上,吸收少量长江文明,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,形成了特有的楚文化,内容涵盖宗教、礼仪、艺术、工艺技巧等各个方面。著名的“和氏璧”,就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。

洞庭湖碧天一色,沧溟旷达,吸引了历代文人的关注。爱国诗人屈原在诗歌中反复出现了洞庭湖,如:

《哀郢》中的“将运舟而下浮兮,上洞庭而下江”;

《湘君》中的“驾飞龙兮北征,邅吾道兮洞庭”;

《湘夫人》中的“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”。

汉武帝看完《子虚赋》后,感叹:“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。”他为此召见司马相如,并赐予官职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《望洞庭》,对洞庭山水进行生动的描写和渲染,被收录进了小学语文教材。

北宋庆历六年,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写下了《岳阳楼记》,文中的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”成为爱国忧民的千古名句,流传至今,洞庭湖和岳阳楼藉此声名更盛。

77c6a7efce1b9d1644ad7465f3694e8a8d54648d.jpeg

湖庭湖的经济功能在以农为本的古代,洞庭湖地区良好的水土资源,使其成为中国最早的农业发祥地之一。据考古发掘,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洞庭湖附近定居,从事农业生产。在湖南常德澧县彭头山发现了距今约9000年炭化的人工栽培稻谷,这一发现比浙江河姆渡遗址要早两千多年。

到了秦汉,洞庭湖地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,吸引着外来移民不断涌入。永嘉之乱后,“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”,湖区成为流民安置的重点地区。随着移民的增加,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。至南宋,湖区推广种植优良水稻“占城稻”,水稻产量持续增长,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,有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之誉。

42166d224f4a20a43deecccb90e56227730ed003.jpeg

唐玄宗时期,受安史之乱影响,北方流民再次大量涌入,“襄邓百姓,两京衣冠,尽投江湘。故荆南井邑,十倍其初。”明清时期,湖区人口持续增长,当地改善水利设施,扩大农田规模,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,湖区的粮食生产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。

洞庭湖位列五湖之一,经历沧海变幻,时代变迁,集地域、湖泊、山水、名胜于一身,展现出独特的调蓄洪水、自然风光和地域文化魅力,三者激荡融合,相辅相成,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。现在,洞庭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水产养殖基地,也是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,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
个人签名
文曲星
IP 属地:许昌
相关帖子
收藏 顶 0 踩 0
0
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
技术支持: 迪超网络 | 管理登录
×
seo seo

消息内容

×
消息长度最多可添加100个汉字或者200个字母

回复内容

×

编辑回复内容
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