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社会与法 >>历史 >> 长垣县魏庄街道各村名称的由来
详细内容

长垣县魏庄街道各村名称的由来

关于魏庄街道的行政隶属,经过了多次变迁:1958年属恼里人民公社,1963年成立魏庄人民公社,1983年成立魏庄乡,1996年11月设立魏庄镇,2006年总管乡并入魏庄镇,后改为魏庄街道。魏庄一共有46个行政村,还有几个自然村,他们的名字有的四平八稳、通俗了然,有的妙趣横生、令人遐想,可您知道它们都是怎么得来的吗?且听本站长娓娓道来……

魏庄村

以姓氏命名该村,村中大多数村名都是魏姓,明清时代这里曾叫“盖村里”、“花园里”、“合阳里”。“里”在古代就相当于现在的“村”。当时的“村长”就叫“里正”、“里长”。现在该村中有魏公祠堂一座,内有古碑石刻等文物,有数百年历史了。

魏庄村国土面积3平方公里,人口3600人,党员42名。相传该村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河南省西华县逍遥镇迁至于此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基础,其中每月逢二都有大规模的商品交易会,每年4月初1有盛大庙会。

总管村

原名“奇祥村”,相传古代这里曾经发生过战争,有一支军队的总管曾经率军在这里驻扎,这里村名就变成了“总管”。当然,这只是一种说法,应该还会有其它说法。总管村每年农历2月18有庙会,7月22有古会,11月初6至初8有古庙会,每月12和28有月会。

姜堂

以姜氏命名。“堂”为厅堂的意思,想必当初姜氏家族是个大户人家,有宽敞豪华的厅堂,让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所以就以此命名为“姜堂”。

吕寨

以姓氏命名

丁寨

为丁氏所建立的村庄。古时候丁寨有“一里七座庙,一步两眼井”的传说。可见这里人口众多,香火旺盛,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村落。其中一座庙里又一尊金属香炉,香炉里有一段佛家谒语:“东七里,西七里,真金就在漆漆里”,村里人并不明白其中的奥妙。

后来世事变迁,庙宇被毁,香炉也被丢进了荒郊野外。一位南方人经过这里,看到了香炉里面的字,顿时视为至宝,悄悄把香炉偷走,不知去向。至于里面谒语的含义,今人恐怕已经无从知晓了,如果丁寨村中老乡看到这篇文字,不妨向当地渊博者查访一下,来破解这历史谜团。该村每年3月初7有庙会。

前刘口、后刘口

这里原名“柳家口”,曾经有一座渡口,车船繁忙。后因河道变迁,渡口消失。村庄名字也因谐音变成“刘口”,后该村分为南北两个部门,分别是现在的前刘口村和后刘口村。该村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有庙会,大会三天。该村每月25有会。

陈寨

原来这是两个村庄,分别是前楼、后陈村,后来连为一体,又因为陈姓人口较多,便称为“陈寨”。

东董寨

因姓氏命名,该村每月逢9有会。

大留寺

村中有一座寺院,名叫“大留寺”,后来在这里建村,便以寺院的名字命名村庄。这座寺院如今依然在村中,我本人曾亲自去探访过,寺院规模较大,但当时未逢年节,寺院门不开,我未能进去一观。该村每月初八、十八有会。

孙堂

以姓氏命名的村庄。

王刘

原名为王庄、刘寨两个村庄,都是以姓氏命名的,如今两村已经合为一体,为了不偏不倚。便以“王刘”为村庄命名。

张庄

以姓氏命名

岳寨

原名“岳卢寨”,是明朝万历十三年(公元1585年)山西移民岳、卢两家所建立。清朝乾隆十三年(公元1748年),因此村附近有一村,名叫“黄门德村”,村庄较大,所以该村又改名为“岳黄门德”。到了民国年间改为现在的名字。

孟寨

原名“基邓村”,清朝乾隆四十年,村中孟氏家族一位富豪人家慷慨出资,建筑并加固了村堰。村堰,就是旧社会人们在村子周围修筑的围村高岗,与城墙或者寨墙有点相似,但是一般都是用黄土土夯制的,形状一般也不太规则,主要为了防止水患,荒乱岁月也可以抵御匪寇。这座堰岗便命名为“孟家寨”。到后来,人们干脆这座村子改名为“孟寨”。该村是河南省原政协主席王全书同志的故里。

该村每年农二月初十有庙会。

杨楼

以姓氏命名

高寨

以姓氏命名

齐寨

该村为齐氏所建,原名为“齐黄门德”,民国时期改为现在的名字。

贾寨

原名为贾黄门德,民国时期改为现在的名字

戚寺

原来这里有座村子有座寺院,名叫“上院寺”,香火十分旺盛,后来有戚氏家族的人从外地逃难到这里,就住在上院寺旁边,最初依靠寺院的香客的供奉来维持生计。后来戚氏家族逐渐繁盛,形成了规模不小的村落,为了感念寺院恩情,便将此村命名为“戚寺”。

侯寨

该村为侯氏所建立,原名为侯黄门德,民国时候改为现在的名字。该村每年农历2月初五有庙会。

茅芦店

这里原来是有一个渡口,至于是不是黄河渡口,小编不得而知。有百姓从别处迁移过来,便在这里就地取材,用茅草芦苇搭建棚屋来开店,供来往百姓用餐住宿,渐渐这里也形成了村落,便以“茅芦店”命名,该村容易误写成“茅庐店”。

该村是烹饪大师韩金岭先生的故里。

该村每月初8和21有会,12月27加一个年会。

参木村

该村的命名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,据说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候经过此地,看到树木众多高大,便说了句“真乃参天之木也”。由于孔子是名人,名人的话自然会受到人们的重视,为了纪念孔子光临此村,人们便将此地命名为“参木”。要说起来,参木村的命名比“长垣县”还要古老。

原来参木只是一个村,但随着人丁越来越兴旺,便分成了如今的五个村,分别是前参木、后参木、卢参木、毛参木、林参木。该村小满节气后三天后会,具体日期不固定。每月的初五、二十有会。

梁寨

原名为梁村,为明朝初年山西洪洞移民所建立的村庄,在清朝末年,这里修筑了高大的寨墙,于是便改为今天的名字。该村每月逢8有会。

王寨

原名为火烧王,1944年农历十一月初七,日本侵略者来到村里,进行了大肆的烧杀抢掠,村中房屋几乎全部化为灰烬,到处都是焦土,景象惨不忍睹,于是该村就有了“火烧王”的别称。

西杨庄

别名为王杨庄,当初为王氏、杨氏共同建立的村庄,后来杨氏更加兴旺,再加上本村位居大车集以西,于是人们就将村名定为“西杨庄”。

东了墙

古时候这里有一段防洪堤墙,本村位于长墙的东端,于是就改村名为“东了墙”,“了”有结束的意思。当然,这只是一种说法,该村名称来源好像还有其它说法。该村2月19有老会。

任寨

以姓氏命名村庄。

大傅寨

原名为“版筑集”,明朝永乐年间(1403-1424年)傅堤村的傅治中后人前往此堤定居,改为现在的名字。大傅寨村文化氛围十分浓厚,是我县著名的书画之村,出了很多成就卓著的书法家。该村正月26有庙会。

玉皇庙

该村是个自然村,原来设立有座庙,该庙修建于1916年,后来在此护庙的人建立了村落,村庄便以该庙命名。

傅堤

该村是明朝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,傅氏先祖傅治中从山西洪洞县前移过来,在长垣县城南一座古堤上建立的村落,由此推断,该村的成村时代要早于大傅寨。该村农历7月初一有老会。

李坟

该村是个自然村,这个村是由看坟人建立的,原来这里是明朝万历年间兵部尚书李化龙和他的父亲李栋的坟墓,李华龙曾经官至兵部尚书,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。 

郑堤、张堤、刘堤

分别由郑氏、张氏、刘氏建村于古堤之上,所以命名

周庄

以姓氏命名的村庄

董寨

原名董家寨,该村是明朝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始祖董洪文从山西前移到此处,距今已经有646年历史了。该村每年3月初9有庙会。

马房

原名为马棚,相传明朝的万历皇帝出游时候经过这里,并在附近安置行宫住宿。既然是皇帝出巡,必然是车马众多,为了安置马匹,这里修筑了宽敞的马棚,皇帝走后,马棚便遗留下来,人们便在附近建立了村落,并以此来为村庄命名。到后来,经过不断谐音演化,便叫成了“马房”。

该村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有庙会。

李庄

以姓氏命名的村庄。

小王庄

以姓氏命名,因该村庄规模较小,所以起名为“小王庄”。

花园

附近曾经有一位高官,姓张,他家大业大,并且在府旁修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花园,雇佣了很多人看护修整,这些受雇佣而来的人们便在附近居住,渐渐形成村落,便将此村命名为“花园”。

华寨

原来叫“华家寨”, 最先只有华氏一家居住,但是后来随着村庄的发展,其他姓氏的人们逐渐增多,村中就不是只有华氏一家了,于是就改名为“华寨”。

王庄

该村为明朝弘治三年(公元1450年)移民王虎、王光裕建立村庄,所以命名为“王庄”,距今已经有567年历史了。该村每年10月15有老会。

邢口

别名十二里庄,可能是因为距离长垣县城老南关约12里地而命名。因该村距离天然文岩渠较近,开辟出一个规模较大的渡口,车来船往,十分要道,加之该村为邢氏所建,所以命名为“邢口”。

信寨

以姓氏命名的村庄,村中主要为信姓,也是我县信姓的聚居地。信是个稀有姓氏,但是若提起他们的老祖先,您一定知道,他便是“战国四君子”之一的信陵君,他窃符救赵,名垂青史。信陵君后人便以封号为姓氏,家族一直延续至今。

合阳

原名为“河阳”,古代人们将山岭南面、河道北面称为“阳”,将山岭北面、河道南边称为“阴”。该村位于天然文岩渠北岸,当然属于河阳地带,因此命名。后来由于不断演化,便成了“合阳”。顺便延伸一下,比如江阴市,就处在长江的南岸;淮阳县,就处在淮河的北岸,等等。合阳村每年农历三月三有庙会。

大车

最初称为广粮集,原来这是个很大的集市,尤其是我县一带粮食、油料交易的中心。相传在清朝的道光年建(公元1821-1850年),村里修筑了高大的寨墙,形状十分规则,并且在四个角修筑了寨门,如同旧社会太平车的四个轮子,远远望去,该村就像一个巨大的太平车,所以人们就把该村改名为“大车”。该村每年6月15、9月17、12月25都有老会。
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百度900X90广告
更多
技术支持: 迪超网络 | 管理登录
seo seo